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高校、学校)后勤协会(研究会),各分支机构,各有关单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劳动育人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2023年开展“后勤服务育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遴选活动的基础上,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在高校后勤系统继续开展“高校后勤劳动育人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遴选活动,树立高校在后勤服务领域开展劳动教育的标杆,为高校后勤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推进构建后勤劳动育人的长效机制。现将遴选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条件
(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开展高校后勤劳动育人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
(二)科学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化,学校统筹制定后勤劳动育人工作方案,健全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后勤工作开发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既有岗位服务体验、生活技能实训,也有专业生产实践等。
(三)做好劳动教育条件保障。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发挥后勤技术骨干作用,使之成为不上讲台的老师;完善劳动教育经费保障,相关经费列入年度财务预算;加强硬件建设,通过空间改造和设施配套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必要条件。
(四)劳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劳动课程和实践教育,覆盖面广,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
(五)劳动教育有特色、反响好。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在劳动教育教材编著、课程研发、平台建设、工作机制构建等方面探索出有特色、可借鉴、推广的经验、模式,为高校后勤开展劳动的教育提供服务或经验示范。近三年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未发生安全事故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
二、工作程序
实践基地遴选工作遵循“自愿申报、择优命名、突出实效”的原则,按照以下程序开展:
(一)申报推荐。符合条件的高校,由后勤管理部门填写申报材料,经学校审核,向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提出申请。各地方教育后勤协会(研究会)可对申报学校提出推荐意见。
(二)组织评审。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对申报参评高校组织专家论证,并综合考虑区域、结构、代表性、示范性等因素,确定实践基地名单。
(三)名单公示。中国教育后勤协会通过官网对实践基地名单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对入选学校予以授牌。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申报学校要按着文件要求认真填报申报材料,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审核,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各地方教育后勤协会(研究会)在推推荐工作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确保推荐学校的质量。
(二)守正创新,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将实践基地建成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三)突出特色,形成示范效应。通过遴选一批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创新力和影响力强的实践基地,总结凝练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带动高校劳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
四、相关事项
(一)请参评的高校认真填写实践基地申报材料,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自主申报或组织推荐,均请加盖所在单位(或部门)公章。
(三)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30日,电子版本资料发送至:hqyjy2021@163.com;纸质版本(需加盖公章)资料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交流中心104室。
五、联系方式
协会秘书处:黄粤涛 13911210869
项目负责人:张文平 13501075385
宋 宇 15210889396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2025年4月18日